《隧道与地下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中文名称:  隧道与地下工程

英文名称:  Tunnel and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课 程 号:  0102056

授课对象:  城市地下空间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第6学期

学 时 数:  52

学 分 数:  3.5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必修课

考核方式:  考试

先修课程:  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岩土工程

后续课程:  地下结构灾害防护

开课教研室:城市地下空间教研室

执 笔 人:  徐丽娜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隧道与地下工程》课程是土木工程学院地下空间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本门课程是研究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基本概念、设计原理与施工方法。本门课程的任务是阐述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基本概念、特性、设计原理与施工方法等,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知识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隧道与地下工程的基本概念、分类、选址依据、设计原理和基本的施工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和将来在本专业领域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讲授、习题等各种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隧道及地下工程选址的依据,掌握围岩压力的计算方法、隧道及地下工程设计原理与方法,掌握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基本施工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较为完整的隧道与地下工程的理论基础、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

(1)绪论

隧道及地下工程基本概念、分类、发展历程。

(2)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

隧道工程勘察、总体设计原则、选址原则。

(3)隧道及地下工程平、纵断面设计

铁路隧道平、纵断面设计,公路隧道平、纵断面设计,其他地下工程平、纵断面设计。

(4)地下工程设计方法

传统理论、新奥法设计、信息化设计及反分析方法。

(5)围岩分级(类)及稳定性评价

围岩分级(类)及稳定性评价的基本因素、国内外围岩分级(类)的研究发展

(6)围岩压力

围岩压力基本理论、影响因素、确定方法、测量方法。

(7)隧道结构与构造

洞身衬砌的类型、构造要求,明洞的构造要求,洞口景观与结构,隧道附属建筑物。

(8)隧道工程支护结构

喷锚支护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复合式衬砌结构的变形特点及设计。

(9)新奥法量测及监测技术

量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应用。

(10)隧道施工方法与技术

隧道施工的主要开挖方法、洞口施工、预支护技术。

(11)地铁工程

地铁路网规划与线路设计、地铁区间隧道结构设计、地铁车站建筑物。

2.教学要求:

(1)掌握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分类;

(2)掌握隧道选址的原则和平、纵断面设计依据;

(3)熟悉地下工程设计的方法;

(4)掌握围岩分级的方法、稳定性评价;

(5)掌握围岩压力的基本理论、影响因素、确定方法及实测方法;

(6)了解隧道洞身结构及洞门、明洞的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7)掌握喷锚支护的基本概念、支护原理及复合式衬砌结构的设计依据;

(8)熟悉新奥法量测及监测技术;

(9)熟悉隧道的基本施工方法及技术;

(10)掌握地铁工程的基本概念、线路设计的原则地铁站的结构形式,了解地铁车站结构的荷载计算与设计。

3.时间分配和进度

(1)绪论及隧道与地下工程特性                         4学时

(2)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                               2学时

(3)隧道及地下工程平、纵断面设计                     2学时

(4)地下工程设计方法                                 4学时

(5)围岩分级(类)及稳定性评价                       6学时

(6)围岩压力                                         6学时

(7)隧道结构与构造                                  4学时

(8)隧道工程支护结构                                6学时

(9)新奥法量测及监测技术                             6学时

(10)隧道施工方法与技术                              6学时  

(11)地铁工程                                        4学时

(12)习题                                            2学时

4.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1)隧道的基本分类;

(2)隧道及地下工程选址的原则及平、纵断面的设计原则;

(3)新奥法设计原则及适用条件;

(4)围岩分级方法、稳定性评价;

(5)围岩压力基本理论、分类、确定方法;

(6)洞门基本类型及特点;

(7)喷锚支护的作用原理、设计依据、复合式衬砌的设计原则;

(8)新奥法测量及监测的目的,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

(9)隧道主要开挖方法、预支护技术;

(10)地铁车站结构形式、荷载内力计算及设计。

5.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现代隧道及地下工程理论为主导思想,以国家及行业新近颁布的各种技术规范、标准为基础,全面系统的介绍了隧道及地铁、地下工程中关于隧道工程勘察设计、围岩分级、围岩压力、隧道结构与构造、隧道支护结构、施工监测等问题。本课程与岩体力学、隧道工程施工、基础工程等课程密切相关,本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均为后续课程及毕业设计的理论基础, 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和专业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6.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隧道与地下工程概论》齐伟、李明、代树林编           地质出版社2011

《隧道及地下工程》陈志敏、欧尔峰、马丽娜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四、大纲说明

1.习题

本门课程的作业主要为课后习题,根据授课内容,每章均有练习题。每章习题根据本章内容设计有问答题、论述题或计算题,意在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更好的理解。

2.实验

3.考核

考试为期末笔试形式,考试内容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型,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或想象空间。

(1)考题设计

考试题大体可分为3种类型:概念型题、论述型题、计算分析型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计算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2)成绩评定

成绩为百分制。考试内容覆盖全部授课内容。课程重点内容约占全部考试内容的80~90%,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约占考试内容的70%,计算部分约占考试内容的30%。

期末成绩评定参考平时作业,未完成作业者,不许参加期末考试。

4.其他

利用演示、幻灯、投影仪、音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形象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