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情况
中文名称: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利用
英文名称: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 design
课 程 号: 0102042
授课对象: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第3学期
学 时 数: 32
学 分 数: 2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考核方式: 考试
先修课程: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概论
后续课程: 地下建筑结构 、毕业设计
开课教研室: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教研室
执 笔 人: 李明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利用》是研究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分布规律、基本原理及其在工程上应用的科学,它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作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一个分支,它既是基础科学,同时也是与实际工程密切相关的应用科学。《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利用》是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的任务是阐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的基本理论、基本计算原理与方法、常规规划原理与方法以及开发利用基本理论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等。
2.知识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计算方法和规划基本原理及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领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基础。《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利用》课程在本专业培养计划中讲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可行性评价。
3.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讲授、习题和实验等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利用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较为完整的规划与利用的理论基础、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相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编写报告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
(1)绪论
通过学习能对地下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有一个概要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城市规划基础
通过学习能熟悉城市规划理论,了解城市用地划分,掌握城市规划内容,城市性质与人口。
(3) 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掌握城市容量与空间,掌握城市系统规划的有关理论,了解地下空间生理与心理学,了
解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理论与技术,熟悉地下空间开发的几个技术问题。
(4)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专项技术
掌握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预测,了解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熟悉地下空间规划基础资料调研和评价。
(5)城市地下总体空间规划
掌握城市地下空间的特殊性与规划原则,了解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方向,熟悉城市地下
空间的总体布局。
(6)城市地下交通设施规划
掌握地铁规划,掌握城市地下公路交通规划步骤,了解地下铁路运输系统的构成,了解地下停车库的分类,熟悉城市地下公路交通规划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熟悉城市地下居住设施规划
(7)城市地下市政管线设施规划与实施
掌握城市工程管网的布置原则,掌握城市中最常见地下管线工程的规划及布置,了解市政管线的施工敷设及管理,熟悉市政管线的综合布置。
(8)地下贮库的特点及其规划
掌握地下贮库的分类与规模,了解地下贮库的布局,熟悉地下贮能库。
(9)城市地下防护设施规划
掌握城市地下防护规划基础研究,掌握城市人防建设规划,了解现代战争特点与人防发展趋势,了解城市人口疏散方案,熟悉城市人防建设的总量确定。
(10)城市中心区规划实例
掌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步骤,掌握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了解南京市新街口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实例探析。
2.教学要求:
(1)掌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利用的基本概念;
(2)熟练地下空间规划的基本方法;
(3)掌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规律;
(4)对开发利用的评价方案有所了解;
3.时间分配和进度
(1)第1章 绪论(2学时)
(2)第2章 城市规划基础(2学时)
(3)第3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6学时)
(4)第4章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专项技术(8学时)
(5)第5章城市地下总体空间规划(2学时)
(6)第6章城市地下交通设施规划(4学时)
(7)第7章城市地下市政管线设施规划与实施(2学时)
(8)第8章地下贮库的特点及其规划(2学时)
(9)第9章城市地下防护设施规划(2学时)
(10)第10章城市中心区规划实例(2学时)
4.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重点:第四、五、六、七章。
难点: 无
5.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学习本课程之前,应该熟悉城市地下工程概论等课程内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6.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参考书: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陈志龙,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王文卿,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地下城市,钱七虎,卓衍荣,清华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耿永常,赵晓红编著 城市地下空间建筑 2001年出版
四、大纲说明
1.必要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方式、范围、程度、要求的说明
本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内容及其工程实例配合幻灯片演示,部分内容用板书讲解,强调各专业互相渗透、密切配合的重要性。清晰掌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让学生可以对工程降水的设计计算熟练掌握。
2.习题、作业量与质的要求:每次课后都给学生留一定数量的思考题以加深对知识应用能力的理解和拓宽知识面。
3.课程中附设实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单独设置的实验课应单独制订实验教学大纲):无。
4.与本课程相对应的实习、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无。
5.利用演示、幻灯、投影仪、音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形象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拓宽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观摩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对各种结构体系形成直观认识;采用电子教材,多媒体教学。
6.对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等基本能力的要求:能够应用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查阅课程要求的相关内容。
7.考查方法:考试。成绩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两部分综合评定。
8.对课程选修内容提示:以学生自学为主。
9.对相关选修课程的建议:无。
10.其他:如学时比例分配说明,分层次教学要求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