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中文名称: 复合材料力学

英文名称: Compound Material Mechanics

课 程 号: 0220043

授课对象: 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第5学期

学 时 数: 24

学 分 数: 1.5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考核方式: 考查

先修课程: 材料力学、弹性力学

后续课程: 板壳理论、大跨度钢结构

开课教研室:力学教研室

执 笔 人: 董云峰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本课程是工程力学专业的一门选修专业课。通过复合材料力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学会根据结构的受力分析,正确地设计和选取复合材料,达到优化结构性能的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的宏观性能和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了解复合材料的各种破坏机理及破坏准则,并能正确地应用于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分析与设计之中。该课程是学生掌握现代力学知识和进行结构设计的必修课程。

2.知识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等基础知识,这样才能顺利掌握本课程所学内容。学生应掌握逻辑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具备理论计算的基本能力。

3.能力要求

学生应对本学科的最新理论和发展动态有所了解,自觉将所学知识与工程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

1)复合材料概述

复合材料定义与分类、复合材料的结构形式与制造方法、复合材料特性及分析方法。

2)各向异性材料的弹性应力应变关系

各向异性材料的弹性应力应变关系、各向异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对横观各向同性材料与各向同性材料、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弹性常数的物理意义、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工程常数的取值范围、单向板的应力应变关系、广义正交各向异性单向板的表观工程常数等一定认识。

3)正交各向异性单向板的强度准则

复合材料的强度特性与强度准则概念、最大应力强度准则与最大应变强度准则、Tsai — Hill (蔡席尔)强度准则、Tsai — Wu (蔡吴)张量强度准则、单向板的度比方程。

4)单向板刚度与强度的细观力学分析

用材料力学方法分析刚度、用弹性力学能量原理分析刚度的上下限、用弹性力学精确解法分析刚度、用半经验法预测刚度、单向板沿纤维方向的拉伸强度、单向板沿纤维方向的压缩强度、单向板沿垂直纤维方向的强度与面内剪切强度、纤维基体的界面。

5)层合板的刚度与强度分析

层合板的标记、经典层合板理论、单层板的刚度、对称层合板的刚度、反对称层合板的刚度、层合板刚度的坐标变换、层合板刚度的实验验证、层合板的强度分析、层合板的层间应力与边缘效应。

6)复合材料结构设计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新理念、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概述、材料设计、层合板设计。

2.教学要求

1)了解复合材料特性及分析方法。

2)了解各向异性材料的弹性应力应变关系、各向异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对横观各向同性材料与各向同性材料、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弹性常数的物理意义、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工程常数的取值范围、单向板的应力应变关系、广义正交各向异性单向板的表观工程常数等一定认识。

3)了解并掌握复合材料的强度特性与强度准则概念、最大应力强度准则与最大应变强度准则、Tsai — Hill (蔡席尔)强度准则、Tsai — Wu (蔡吴)张量强度准则、单向板的度比方程。

4)了解用材料力学方法分析刚度、用弹性力学能量原理分析刚度的上下限、用弹性力学精确解法分析刚度、用半经验法预测刚度、单向板沿纤维方向的拉伸强度、单向板沿纤维方向的压缩强度、单向板沿垂直纤维方向的强度与面内剪切强度、纤维基体的界面。

5)了解层合板的标记、经典层合板理论、单层板的刚度、对称层合板的刚度、反对称层合板的刚度、层合板刚度的坐标变换、层合板刚度的实验验证、层合板的强度分析、层合板的层间应力与边缘效应。

6)了解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新理念、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概述、材料设计、层合板设计。

3.时间分配和进度

1)复合材料概述 2学时

2)各向异性材料的弹性应力应变关系 6学时

3)正交各向异性单向板的强度准则 6学时

4)单向板刚度与强度的细观力学分析 4学时

5)层合板的刚度与强度分析 4学时

6)复合材料结构设计 2学时

4.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各向异性材料的弹性应力应变关系及层合板的刚度与强度分析是重点,各向异性材料的弹性应力应变关系是难点。

5.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建立在材料力学基础之上,对材料进行进一步研究。

6.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复合材料与粘弹性力学》 张少实、庄茁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复合材料力学》R.M.琼斯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四、大纲说明

1.习题

本门课程的作业主要为课后习题,根据授课内容练习,意在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更好的理解。其中为分基本题目和与工程有关题目作为作业,作业量不少于20题。

2.实验:

3.考核

本课程为考查,要注重平时考核,也要注重与工程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

4.其他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板书、和课堂讨论等形式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课程理解及在工程中的作用。